
六盘水市中心景色
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23日电 题:中国老“三线”城市六盘水:转型升级蓄势腾飞
李曼 王超 记者 张伟
因煤而建,因工而兴,因“三线”建设而荣耀的六盘水市,是贵州工业发轫地之一,“江南煤都”“十里钢城”曾造就这座城市的辉煌。
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坚持走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两手抓、两促进的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如今,六盘水“江南煤都”“中国凉都”和“生态绿都”“三都赋”的美誉正唱响海内外。

水城铝产业集群
提升含金量——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走进发耳煤业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只见操作人员一键按下,百米井下智能化生产的场景尽收眼底,同时矿井通风、压风、排水、运输、供配电等7个子系统运行数据信息,直观形象实时呈现在屏幕上。
该矿自2018年建成西南地区第一个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以来,建成了4个(次)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提升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建设水平,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利用。矿井“两化”建设推动了矿井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减人增效、安全高效绿色生产。
自动夹取焊钉、标牌、识别焊牌位置并把标牌有序地焊接钢捆上……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二棒线生产线上,4台自动焊牌机器人“专注”地工作着。靠着这些“秘密武器”,把工人们从高强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每次焊标牌只要35秒,自动焊接成功率达99%,填补贵州省钢铁行业利用机器人为企业服务的空白。
经济要转型,传统产业要先行。搭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车,一批传统企业纷纷撕下“傻大黑粗”的旧标签,贴上了“智能化”的新标识。
“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上,六盘水坚持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改造,引领煤电钢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现已实现正常生产煤矿“两化”改造全覆盖,山脚树煤矿、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在贵州率先实现煤矿井下5G通信应用,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首钢水钢集团连续5年盈利,盘江煤电集团连续两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传统工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得到有力提升,逐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主攻含新量——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加紧建设的产业基地,从科技创新的智能制造到筑牢根基的城建工程,六盘水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厂房内外一片繁忙景象,凉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工业倍增行动的深入实施,是“项目为王”的生动实践。
不论是2012年前的国发〔2012〕2号文件,还是2022年出台的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支持措施,带来一大批关联、衍生项目。
在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巨型储罐里的铝液缓缓注入高炉,冷却后先被加工成闪烁着银色光泽的铝合金棒、铝线杆、铝板材等初级铝产品,再经下游企业进一步精深加工为汽车配件、电子元件、铝合金门窗等高附加值的终极产品……
如今,水城经济开发区陆续引进了铝棒、铝板材、铝线杆及下游产业,电解铝第一轮100%就地转化,第二轮、第三轮就地转化率正不断提高,建筑型材和铝制智能家居“三链两集群”基本形成。
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六盘水依托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循环绿色发展的原则,布局一批批高尖精新项目,推动纺织、新材料、新能源、旅游装备、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和现代物流等七大新兴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其中利用煤焦化工业副产品焦炉煤气,在全省率先实现第一座制氢工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加氢站投入运营、第一辆运氢管束车投入使用、第一辆氢能公交车投放运营“四个第一”;通过延长产业链,水城经开区形成省内链条最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已聚集40家企业45个项目,去年产值达到94亿元;总产能30万吨的磷酸铁锂项目,第一条生产线今年上半年可建成投产。
通过努力,2020年,六盘水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并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2021年,六盘水“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对‘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全面推进煤炭、电力、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并得到通报表扬。

水城河畔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厚植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颜值
“走进六盘水,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繁花遍地秀色、满山葱绿青翠欲滴,最重要的是空气清新、滋润,真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这几天,前来六盘水旅游的谭力一家频频点赞六盘水,在朋友圈为六盘水点赞。
绿色发展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翻开过去十年六盘水建设发展的历史页码,不难发现六盘水一路向绿的至臻追求。
向绿而生的六盘水始终铭记生态阵痛伤痕,以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去产能加减法,坚定不移淘汰低效供给、低端产能,全力培育绿色高端产业,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六盘水更“惜”绿。
逐绿而行的六盘水切身感受生态建设的甜蜜,推广绿色包装、绿色物流,倡导绿色出行,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生”融合,全市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六盘水更“懂”绿。
融绿而上的六盘水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协同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攻坚战,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打造“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宜居宜业山地城市,森林覆盖率已达62%,六盘水更“爱”绿。
因绿而兴的六盘水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以“两园一田”建设为引领,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近400万亩,建成猕猴桃“吨产园”1万亩、平均亩产1.02吨,建成刺梨“千斤园”10万亩、最高亩产2922斤,建成茶叶“万元田”1万亩、亩均产值10320元,形成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六盘水更“增”绿。
绿色的主线体现在六盘水的每个角落,生态的价值融汇在六盘水的方方面面,回眸十年,从“江南煤都”“中国凉都”再到“生态绿都”,六盘水的绿色答卷成绩斐然——市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创下连续1350天100%优良率的纪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三五”绿色矿山建设任务;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全省第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当美丽山水与“两山”理念激情相遇,六盘水迎来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越来越多人涌向乡村,与青山绿水为伴;一个个民宿村、旅游村应运而生,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老板、导游,靠着家门口的风景鼓了腰包……
十年来,六盘水依托“中国凉都”品牌,突出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两大特色,促进文旅、农旅、体旅、工旅融合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经过多年的积淀,盘州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六枝、水城、钟山创建工作在全省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培育13个4A级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9家,建成了玉舍雪山滑雪场、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乌蒙滑雪场等3个北纬26度以南、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天然滑雪场,不断擦亮“中国凉都”和“南国冰雪城”两张名片。
下一步,官方将加快建设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精神文化自信自强、生活环境宜居宜业的幸福六盘水、社会氛围和谐和睦的幸福六盘水、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幸福六盘水,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奋力谱写幸福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完)
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 2022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评审结果出炉45件作品斩获大奖
- 贵州黔西:世界读书日 书香浸润校园
- 贵州思南县: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推广全民阅读
- 贵州毕节市税务系统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
- 贵州大方县: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 贵州江口: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 2021年贵州省共开展民众文化活动4603场
- 贵州:2022年一季度新增存款创历史同期新高
- 贵州法院启动“黔山雷暴” 推进依法强制执行与善意文明执行
- 贵州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信息系统将停机接入全国统筹系统
- 全国第二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将在剑河启动
- 摄影师记录“亚洲首座生态博物馆”20余载岁月变迁
- 西部陆海新通道“贵阳都拉营—广西钦州港”专列常态化开行
- 贵阳北站开展“坚持低碳出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活动
- 贵州茶农采收谷雨茶 留住“春天”的味道
- 贵州:青山宛如屏 村兴民乐享安宁
热门文章
-
雷迪博士:美国的健康成长,印度受到欧洲和EMS的弱点抵消
原创 2022-02-24 16:52:10 -
Jet Airways宣布提供“运气票”优惠
原创 2022-02-24 15:52:20 -
ACC Plinges 3%; Q4净跌至69%
原创 2022-02-24 14:52:25 -
Arun Jaitley与Bishnu Prasad Paudel举行了双边会议
原创 2022-02-24 13:52:10 -
Hinduja Global Solutions Q3 FY16 PAT达171万卢比
原创 2022-02-24 12:52:21 -
等待太久价格纠正了吗?
原创 2022-02-24 11: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