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让贵州蓝莓全面领跑中国

时间:2020-06-01 09:23:00 来源:贵州日报

07_07_1249

5月14日,麻江县宣威镇罗依村蓝莓种植户在采摘蓝莓。 盛亚亿 摄

07_07_1248

5月30日,贵州蓝莓上市发布会上,丹寨县推介展示蓝莓鲜果。 林剑 摄

07_07_1250

品种多样的蓝莓加工产品。 林剑 摄

1999年麻江县引种第一批蓝莓,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没有蓝莓的空白;2019年全省蓝莓种植面积达16.8万亩、投产产量4万吨,双双跃居全国第一;调整发展思路和目标,从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到追求品牌综合效益,贵州精品水果产业定下了一个响亮目标——让贵州蓝莓全面领跑中国。

蓝莓,是中国对原产北美的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中蓝果类型的俗称。

由于富含花色苷、花青素、SOD等成分,蓝莓具有明目、抗疲劳、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中国对蓝莓的科学研究和产业推广,起步于东北部地区。

从1959年吉林农业大学开展长白山野生笃斯越橘的调查研究开始,吉林、辽宁、山东、江苏等省份先后从国外引种试栽,直到1998年,“蓝莓”才作为果树名被正式统一使用。

那时的中国西南地区,还处于蓝莓种植空白地带。谁都不会想到,处于西南腹地的贵州省,能够领跑中国,把蓝莓种植规模发展到全国第一,蓝莓产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

贵州生物研究所所长聂飞,是我国蓝莓科研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作为“贵州蓝莓之父”,他推动并见证着贵州蓝莓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发展历程。

“蓝莓是杜鹃花科植物,喜欢酸性土壤。1998年中科院在我国西南地区寻找蓝莓栽培试验点的时候,我就在想,贵州大部分都是酸性土壤,应该是蓝莓的适生栽培区。”于是,聂飞萌生了试种蓝莓的想法,并在麻江县引种了100株美国蓝莓。

两年后,聂飞试种的100株蓝莓挂果了,经过对鲜果的检测发现,麻江不仅是蓝莓的适生栽培区,更是优生栽培区,此地种植的蓝莓不仅口感清新细腻,花青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更高。

“当时的麻江是国家级贫困县,一直在寻找带领群众脱贫的产业,蓝莓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希望。”聂飞说。要做就做别人没有的!2000年,敢为人先的麻江县一口气拿出40万元购进了8000株蓝莓苗。从此,蓝莓在贵州大地生了根,并不断发展壮大。

贵州发展蓝莓最开始的目标,只是想通过新品种的引进,让一部分种植户先摆脱贫困。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不仅是蓝莓种植户,与蓝莓相关的交通运输、冷藏保鲜、加工旅游等行业从业者都不断获益。

产业越大带动越强,这是发展的规律。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的目标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科学性、带动性。

从1999年到2019年,贵州用了20年时间,不断扩大蓝莓种植面积,做到了规模和产量领跑全国、蓝莓产业带动脱贫人数领跑全国。2020年,贵州即将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开启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新的篇章,贵州蓝莓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全面领跑中国!

□ 把规模搞上去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要把蓝莓种植规模扩大,首要的问题是种苗。

在2000年以前,国内所产种苗数量少之又少,种苗价格十分昂贵。

“当时的麻江是国家级贫困县,能一次性拿出40万元来购买蓝莓苗,是冒着很大的风险和压力的。不可能再有一个40万元来支持产业发展了,如果突破不了种苗关卡,迟早都会失败。”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聂飞,带着团队开始自主繁育蓝莓种苗。

经过近3年的努力,聂飞的团队终于在2005年攻克了蓝莓大田规模繁育核心技术——蓝莓半木质化软枝扦插育苗技术难题。这一技术的攻克,让国内常年居高不下的蓝莓种苗价格从每株50元降到4元,普通农户也能种得起蓝莓了。

农民种植蓝莓积极性高涨,规模很快上去了,但问题随之而来。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勋忠回忆道:“我还是麻江县副县长的时候,接到宣威镇光明村一个蓝莓种植户的电话,他说他家当天采了5斤蓝莓,让我帮助卖一下。”

种植户的请求让唐勋忠感到不安,“5斤蓝莓,问题很小,我自己出钱买都可以。但5斤蓝莓,问题也很大,如果是1000个种植户都为5斤蓝莓愁销路呢?”

“单家独户种植,品种、标准、品质都不一样,会为销售带来很大问题,老百姓一旦卖不出去,规模就保不住。”唐勋忠认为,麻江蓝莓追求的规模化,一定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有科学布局、有系统谋划、有具体标准的规模化。

2013年,麻江县开始调整蓝莓产业发展方向。

产销并重,同步部署——

麻江蓝莓成熟季节和贵州降雨季节重叠,老百姓采收难度大,采收下来的果实品质和品相一旦受损,鲜果难以销售,但作为加工果却很受市场欢迎。

于是,麻江县大力引导农户调整品种,全县蓝莓种植品种从原来的30多个减少到了3个鲜食品种和2个加工品种。

“品种的单一性,能保证种植的标准性和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一致性,近年来包括王老吉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客商都到麻江采购加工果,这就是原因。”麻江县副县长吴亚栏说。

平台引领,稳定市场——

过去,麻江蓝莓的收购价格十分混乱。种植户太分散,采购商也不集中。要么是种植户高高喊价,采购商避而远之,要么是采购商四处压价,种植户人心惶惶,两边都叫苦连天。

为解决这一问题,麻江县成立了贵州省蓝之灵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国有平台公司强力带动,从建设到销售一体化运营,牢牢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

“公司自有2.1万亩高标准蓝莓种植基地,占全县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一方面示范引领全县蓝莓标准化种植,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市场定价权。每斤5元的加工果保底收购价,稳住了市场收购价格,也稳住了全县农户的发展信心。”蓝之灵公司总经理胡月军说。

产业发展方向的及时调整,让麻江蓝莓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截至2019年底,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6.5万亩,覆盖7个乡镇(街道)53个村,受益农户达1.1万户。

在麻江的示范带动下,贵州蓝莓产业快速发展,种植范围从麻江县扩展到全省各地。2019年,全省蓝莓种植面积达16.8万亩,位居全国第一。而下一步,贵州蓝莓还将持续扩大规模,到2021年,全省蓝莓种植规模预计将达到22万亩,持续领跑全国。

□ 把品质提上去补齐短板提质增效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都是响当当的知名企业。然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加入到贵州蓝莓产业发展当中。

2015年,茅台集团在丹寨县成立全资子公司——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全面进军蓝莓产业。5年来,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在丹寨建立了高标准蓝莓种植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基地1万亩,建立了年处理蓝莓鲜果1万吨的蓝莓产业生产园区,形成了从蓝莓鲜果种植到利口酒、发酵酒及果干、果汁生产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同一年,百灵集团入驻紫云自治县,在种苗培育、基地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规划,全面带动紫云蓝莓产业发展。目前,百灵生态蓝莓园已完成一期种植基地建设5000亩,年产3000吨蓝莓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也已开工。

参与全省脱贫攻坚,帮助贫困地区培育特色产业、补齐产业链条,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茅台集团、百灵集团为什么偏偏选蓝莓?

答案是,贵州蓝莓出众的品质。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科技的服务指导,让贵州蓝莓具有圆润饱满、果粉充足的外观,风味独特、酸甜适中的口感,微量元素、花青素高的营养价值,绿色健康、生态安全的特性,贵州蓝莓有机认证面积占全国蓝莓有机认证面积的61%。

贵州茅台、贵州百灵两大集团,将自身品牌优势和地方蓝莓资源禀赋相结合,探索实践“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受益的多方共赢。

品质,是贵州蓝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提质增效,是贵州蓝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贵州蓝莓要提质增效,就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科学统筹和布局。

全省部署、全局统筹——

省水果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将蓝莓列入贵州精品水果“4+2+N”重点树种,在麻江、紫云、丹寨、黄平等县打造规模化基地,做好适应当地环境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加大优良适生新品种的繁育、推广,确保不同成熟期鲜食品种和优良加工品种的合理搭配,避免同质化竞争。

科技引领、加大培训——

成立以贵州生物研究所所长聂飞为首席专家的贵州蓝莓产业专家团队,积极探索和推广果蝇等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和蜜蜂授粉等发展模式。通过视频授课、实地授课、微信答疑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补齐短板、完善链条——

持续推动全省蓝莓果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新(扩)建和改造提升,加强蓝莓主产县区的预冷、分级、保鲜、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商品化处理能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加工能力和水平,支持企业研发具有差异性和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

“打破各产业大县各自为政的格局,补齐产业链条参差不齐的短板,突破科研成果转化梗阻的现象,全面提质增效,是贵州蓝莓领跑全国的基础和核心。”省水果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班长向青云说。

□ 把品牌打出去黔果出山风行天下

销售问题,曾经困扰了贵州艾威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浩很久。

2008年,刘明浩辞职,在麻江县陆续种下了300亩蓝莓。2015年,基地蓝莓陆续挂果,但收获并没有为他带来喜悦,“价格太低了,两三元一斤,我的果子没有这么贱,我宁愿倒掉。”

气愤之余,刘明浩始终在思考为什么好果子会贱卖,最终他得出结论:没有走出去!那么多种植户都坐等收购商上门,就在麻江这个小县城里互相竞争。

第二年,刘明浩带着他的蓝莓走出去了。他从电商着手,把目标投向了北京、重庆、深圳等市场,并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分选、冷藏、包装和运输蓝莓,最大限度降低损耗、保证品质。“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北京的客户,他只买了2斤蓝莓,但我来来回回给他寄了四次。第一次是运输时间太长有坏果,我就换一家快递公司。第二次、第三次是包装破损,我就改进包装。”刘明浩说。

2016年,刘明浩的蓝莓通过电商卖了20万元,但其中快递成本达到10多万元,加上管理投入,他还是没有挣钱。“但我很开心,与其贱卖,我宁愿贴本送给大家吃。”

走出去的刘明浩,让更多客商知道了麻江蓝莓。王老吉用了两年时间在国内各大蓝莓种植基地考察选择,最终确定与刘明浩合作,与他签了年收购500吨加工果的产销协议,一签就是三年。

走出去的刘明浩,在蓝莓销售上也有许多困惑:“有些采购商跟我说,我的蓝莓不够大不够甜,打开一盒蓝莓,有酸有甜,品质不统一。但又有一些采购商跟我说,就喜欢我的蓝莓酸酸甜甜的味道。”

经过分析,刘明浩又得出一个结论:生态化的产品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要引导消费者回归理性选择。

“中国有句老话: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水果,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都肯定有差异。”刘明浩认为,健康的水果产业,一定要有人工干预,在病虫害防治、冷藏储运等方面精细管理,才能保证品质,但也不能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我们的果子就是生态啊,这是优势。吃蓝莓就好比人生一样,我们不要提前知道答案,去猜猜即将吃到的下一粒蓝莓是酸还是甜,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刘明浩的观点与贵州首杨水果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易祥辉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5年,我们带着修文的猕猴桃进京,只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竹筐来装,没有任何高大上的设计包装和品牌宣传,但却十分抢手,所有尝过的人都在问,这是哪里的猕猴桃。”在水果销售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易祥辉,接触过太多的果品,也见过花样百出的营销方式,但他知道,能树立口碑无限回购的,还是好品质的水果。

易祥辉说,好品质,是贵州蓝莓天生自带的属性。贵州蓝莓想要领跑全国,只要完成一步就可以了,那就是让消费者认识,把品牌打出去。“这是一种看一眼就不会忘记、尝一口就永远记得的水果,这是一种根本不需要刻意模仿的水果,贵州蓝莓要做自己。”

怎么把品牌打出去?

“走出去!一方面走出大山,走进省内各大城市,通过贵州精品水果消费扶贫店等平台,让贵州省的消费者能吃到贵州原产的好水果。另一方面,走出贵州,让全国人民认识贵州蓝莓、品尝贵州蓝莓、喜欢贵州蓝莓,更有线上线下畅通的渠道买到贵州蓝莓。”贵州省供销社党组成员、监事会主任廖开菊说。

5月30日,在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和贵阳甲秀楼举办的贵州蓝莓上市发布会异常火爆。“这样的活动,我们今年还会在省外搞几场,把贵州蓝莓品牌打出去,让贵州蓝莓全面领跑中国!”廖开菊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