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贵州:脱贫路上绝不让一人因水被困

时间:2020-12-05 14:51:52 来源:贵州日报

19_19_1268

务川山区群众取水背水场景。 (务川水务局供图)

19_19_1231

锦屏县亮司村村民告别地井水,用上了干净稳定的自来水。 冉阿建 摄

水,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在贵州,这个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是落实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筑牢“民生底线”至关重要的一环。

从1996年开始,贵州就连续多年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十件实事”之一来抓,“渴望工程”“解困工程”“母亲水窖”遍布贵州大地。

2005年,贵州全面展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克服“山高谷深水源低、雨多水少不易蓄”的现实困境,修建骨干性水源工程、多级饮水提灌站、自来水进村等。尤其2011年以来,贵州大手笔投入2600多亿元水利资金,开工建设大中小型水库418座,年供水保障能力达123.7亿立方米。

如今,大战已成,昂首告捷。超过2000万农村人口和超过200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再叫“渴”,贵州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民生工程

脱贫攻坚,水利先行。农村安全饮水属于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场兜牢兜实“民生底线”的攻坚战,彻底消除农村水困,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行动……贵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向饮水安全发起总攻。

全省上下思想同频、行动同步、一抓到底,确保攻坚战速度与质量并举。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提要求、做安排。分管领导专题部署,现场督战靠前指挥,推动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水利系统干部职工迅速出击,自上而下构建起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调度、协调、整改和责任追究机制,合力推动,纵深挺进。

“见人、见事、见时间、见责任、见终端、见成效”。2019年以来,贵州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向最后的战役发起冲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普查核查、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上千人的督战工作队伍,足迹遍布全省所有行政村和工程项目点,只为“查缺补漏”。

省级主“督”、县级主“战”、市级既“督”又“战”的督战要求,全体队员深入一线,披星戴月、翻山越岭,以战时纪律,开展问题排查、整改、销号行动,确保饮水安全问题的盖子揭得开、短板找得准、底数摸得清、问题得解决。

啃下这块“硬骨头”,农村饮水不再愁。现如今,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扫尾工作全面完成,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同样全面解决。

真正让每一位群众喝上安全水、干净水、放心水,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水利支撑,贵州正在交出漂亮答卷。

长效工程

这是一场确保民生之水“点滴不漏”的长期战,“建”与“管”有机统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

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前期靠建,后期则靠管。但全省各地情况不同,“建”尚且不易,该如何“管”?

工程启动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工程管护机制,加快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确保民生之水“点滴不漏”。

各级水利部门充分研判地区形势,上山入洞探水源,披星戴月赶工期,科学考量目标任务,统筹调度现有资源,有序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坚持创新思维,广泛吸纳典型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管护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典型经验推广,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管”必须因地制宜,摒弃过去重建轻管的陋习,创新管护机制。

在龙里县,政府主导推进、市场运作管理、群众主体地位“三个坚持”,建立产权归属、五级管水、分类补贴“三项机制”,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水量预警调控、水质动态监测“三个措施”的“三个三”模式,紧扣群众利益和需求,让群众吃上明白水。

思南县打破以乡村为界限的供水格局,以骨干水源工程为依托,采取引水、提水、长距离管道输水相结合的方式,破解当地人饮工程规模小、较分散、高提水难题,全县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实现水同网、水同质、水同价。

毕节七星关区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管理”和“以水养水、节约用水”的原则,制定管护办法明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既保证了工程正常运营,又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

民生之水,点滴不漏,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方能不负“建”时的千辛万苦。

幸福甘霖

这是一场保证农村群众“饮水不愁”的幸福保卫战,劳动力从找水中解放出来,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汩汩清流淌进农户生活,水量充足,即用即有,让群众用得安心。

在正安县安场镇安常社区,罗祥福老人对石峰水库的建成深感欣慰:“再也不用经历旱天断水四处找水的艰辛,石峰水厂工作人员告诉我,水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有这样的承诺,我就安心了。”

水源保护和净化系统修到村寨,水质安全,清澈干净,让群众用得放心。

在瓮安县建中镇白沙村,“三分建,七分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理念,使村民蒋洪德告别时而浑浊的生活用水,“非常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清泉流进山乡人家,解放双手,创造财富,让群众用得省心。

在毕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社区,从挑水中解放出来后,村民石连福种地之余搞生猪养殖,每年收入万余元,家里还配上了热水器。“以前遇到天干时,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拉水,一趟需要半个多小时,费事又费力。有了自来水,等于省了一个劳动力!”

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用上自来水的村民纷纷赞扬道:“党的富民政策好,我们喝上了卫生清洁自来水,轻轻一扭水龙头,党的甘露润心头……”(记者 冉阿建 罗亮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