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安徽潜山:非遗进车间 舒席编制脱贫梦

时间:2020-10-28 00:06: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舒席是安徽省潜山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潜山历史上称为“舒州”而得名,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生产历史。10月27日,在潜山市油坝乡一家扶贫车间里,编织工人们席地而坐,或宽或窄的篾条在双手之间翻飞,被编织成一张张柔软的竹席。" src="https://www.gzbs.cn/uploadfile/2021/0520/20210520157555.jpg" title="2018年实现脱贫的胡金环(左一)。 刘鸿鹤 摄" />pictext" >2018年实现脱贫的胡金环(左一)。 刘鸿鹤 摄

据了解,由于上世纪90年代空调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竹席需求量下滑,经济效益也逐渐低迷,曾经“家家兴竹园、户户编舒席”的繁荣景象也不复存在。2018年舒席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潜山市积极探索“合作社+电商+农户”的模式,推进舒席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产业振兴,使这一沉睡的非遗资源成为活资产,让不少老艺人吃上了手艺饭,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src="https://www.gzbs.cn/uploadfile/2021/0520/20210520157556.jpg" title="胡金环正在扶贫车间里编织舒席。 刘鸿鹤 摄" />pictext" >胡金环正在扶贫车间里编织舒席。 刘鸿鹤 摄

据介绍,传统的睡席价格高,一床在千元以上,属于小众产品。为了拓展市场,该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包括拖鞋、鞋垫、包装盒、扇子、沙发垫等不少衍生产品。目前有2类8个品种,这让舒席工艺为更多年轻人了解,也增加了席农的就业机会。" src="https://www.gzbs.cn/uploadfile/2021/0520/20210520157557.jpg" title="扶贫车间里,一位编工正在整理篾条。 刘鸿鹤 摄" />pictext" >扶贫车间里,一位编工正在整理篾条。 刘鸿鹤 摄

“我老公得了脑溢血,已经八年了。我家里还有一个老人也80多岁了,还有一个小儿子30多岁了还没结婚,说实在的我家里还是比较困难的。”胡金环说,“在合作社上班后,每月能拿两千块左右,比原来稳定多了,2018年也实现了脱贫。”

近年来,潜山市不断推进舒席产业振兴,推行“非遗+扶贫+旅游”文化扶贫模式,发挥文化“扶志”“扶智”作用,让舒席产业在扶贫领域中发挥更大效益,为百姓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加大舒席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